)
来源:众赢智投
“糖衣”里的秘密,无非是这些“甜蜜的负担”满足了消费者“既要又要”的反自然需求,才广泛应用到食品工业。而各路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则是在权衡成本和安全这两个利弊之下,寻求市场能接受和认可的最优解。
人工甜味剂因为“甜价比”最高,成为许多生产厂家的首选。是天然甜味剂的2-16倍,是糖醇类甜味剂的35-48倍,专家眼中,“与天然甜味剂相比,阿斯巴甜的生产成本更低,且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更好地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相关资料图)
以阿斯巴甜、赤藓糖醇、糖精、甜菊糖苷等为代表,上游市场竞争激烈,呈现出一条鲜明的鄙视链,有的产品价格一路走低,哪怕是明星公司也难逃江河日下的命运。反观终端消费市场,大量食品企业面对天然甜味剂的高成本,性价比更高的人工甜味剂依然是他们的首选。
糖醇价格持续走低
近日,在食品安全与健康的问题上,阿斯巴甜成为争议焦点。同时,也让甜味剂这一产业进入公众视野。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多家甜味剂上游企业发现,目前受欢迎的还是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这类人工甜味剂。河南一家甜味剂生产商告诉北京商报记者,“阿斯巴甜、甜蜜素、安赛蜜的价格分别为10万元/吨、2.4万元/吨、4.8万元/吨,可替代的产品如甜菊糖苷报价为11万元/吨,赤藓糖醇报价1.3万元/吨”。
山东一家提供赤藓糖醇的企业区域经理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其价格持续走低,“目前赤藓糖醇报价1.05万元/吨左右,与去年1.2万元/吨以上相比,已经跌了很多,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同时市场需求降低,工厂都在忙着去库存”。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赤藓糖醇价格最高点曾到达3万元/吨,拿货还要排队。但2022年4、5月,赤藓糖醇的价格已经回到1.4万-1.6万元/吨。此后价格继续走低,2023年5月,赤藓糖醇的报价曾一度跌至0.95万元/吨。
在我国代糖产业中,赤藓糖醇产量位居第一,占总产量的54.2%;其次是糖精,占总产量的18.6%;再次是阿斯巴甜,占总产量的11.9%;其他品种如安赛蜜、三氯蔗糖、木糖醇、甜菊糖苷等合计占总产量的15.3%。
随着下游需求放缓,在产能过剩冲击影响下,代糖上市公司的日子越来越难过。2022年,赤藓糖醇大户三元生物营业收入达6.75亿元,同比下滑59.71%;净利润1.64亿元,同比下滑69.43%。三元生物将业绩下滑归结于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消费行业疲软的持续影响,同时下游客户端市场需求低迷,新进产能释放使得市场容量难以消化,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度元气森林退出三元生物客户行列,转投其他代糖产品,成为三元生物业绩下滑的一大原因。
另一家赤藓糖醇大户保龄宝的情况也类似,2022年实现收入27.1亿元,同比减少1.9%;净利润为1.3亿元,同比减少33.9%。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较多,主要是因为部分竞争产品如赤藓糖醇目前处于供需失衡阶段,市场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所致。
我国是产糖大国,同时也是食糖消费大国。尚普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代糖产品的总产量预计为29.5万吨,同比增长7.3%。其中,人工代糖的产量预计为11.2万吨,同比增长6.7%;天然代糖的产量预计为18.3万吨,同比增长7.6%。
指控不断
甜味剂诞生的初衷是为了取代糖,满足人们对甜味追求的同时,降低糖类对人体的危害。
长期以来,对阿斯巴甜是否健康的争议一直存在。2012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奥地利路德维希·波尔兹曼研究所等机构发布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结果称,与不饮用无糖汽水的人相比,每天饮用一杯以上含阿斯巴甜无糖汽水的人会增加患白血病风险;与不饮用无糖汽水的男性相比,每天饮用一杯以上含阿斯巴甜无糖汽水的男性会增加患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5年,百事可乐就曾陷入阿斯巴甜“致癌”风波,百事可乐还因此宣布在健怡系列产品将放弃阿斯巴甜,但这一调整只针对美国市场,不包括中国市场。2022年,法国一项针对10万名成年人的观察性研究显示,摄入大量人工甜味剂(包括阿斯巴甜)与癌症风险轻度增加相关。
除了阿斯巴甜被针对外,近期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发布了一封指南,建议不要使用包括赤藓糖醇、安赛蜜或三氯蔗糖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
不过阿斯巴甜作为人工甜味剂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在食品中的使用获得英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丹麦、德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近100个国家的许可。
2023年6月29日,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ICBA)在官网发文回应,其认为对阿斯巴甜的质疑值得警惕,因为它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参考低质量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误导广大消费者,期待对阿斯巴甜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北京食品学会老年食品与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国义表示,“需要说明的是,国际癌症机构(IARC)并不是根据实际消费情况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他们做的工作就是根据学者的研究结论做风险识别,也就是筛选出哪些物质可能具有致癌风险”。
国际癌症机构(IARC)一般将致癌性分为5种水平:1类(有确认致癌性)、2A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是否致癌)、4类(基本无致癌作用)。有消息称本次阿斯巴甜或被列为“2B类”,即有可能对人体有致癌性。
国际癌症机构(IARC)对阿斯巴甜的指控仍存争议之下,并非宣判其“死刑”。
“甜价比”优势明显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目前整个代糖市场格局还是人工甜味剂占据主要市场。截至2022年中国甜味剂市场中人工甜味剂占比达52%,位列第一,天然甜味剂占比为29%,糖醇类甜味剂占比18.2%。
作为人工甜味剂中的一种,阿斯巴甜的主要优势是“甜价比”。据智研资讯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甜味剂中,甜价比最低的是糖醇类甜味剂,其中木糖醇只有0.04,赤藓糖醇只有0.07;其次是天然甜味剂,甜菊糖苷是0.91,罗汉果甜苷是0.21;最高的是人工类甜味剂,甜蜜素和安赛蜜是3.33,阿斯巴甜是2.5,三氯蔗糖是3.25。
据测算,阿斯巴甜的甜度约为蔗糖的180-220倍,热量为蔗糖的1/200;赤藓糖醇的甜度约为蔗糖的60%-70%,热量几乎为零;甜菊糖苷的甜度约为蔗糖的250-350倍,热量为蔗糖的1/300。
相比之下,人工甜味剂的“甜价比”最高,是天然甜味剂的2-16倍,是糖醇类甜味剂的35-48倍。因此许多厂家更愿意选择人工甜味剂进行生产。
商业及战略管理专家、她力量创始人及CEO卢步云表示,“与天然甜味剂相比,阿斯巴甜的生产成本更低,且技术比较成熟,可以更好地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不过,随着人们对人工甜味剂安全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倾向天然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目前代糖市场供给无序,即便未来以天然提取物为主,虽然量产需要一定的基础含量,但代糖整个行业都没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因此行业热度提升之后,可能会迎来比较激烈的竞争”。
随着阿斯巴甜卷入这场致癌漩涡,企业对于甜味剂的选择又该何去何从?据消息人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也在对阿斯巴甜展开风险评估,结果将于7月14日发布。在结论出来之前,对阿斯巴甜的一切定性都还为时尚早。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标签: